來源:中國江蘇網 2024-11-12 關鍵詞: 家政新生力軍
中國江蘇網記者 程曉琳
給兒童輔導功課、帶孩子練習話劇、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今年7月,22歲的單正浩從江蘇一所“雙一流”高校畢業后,到上海一家家政公司成了一名兒童陪伴師。“一對一”家教經驗豐富、有國際學校教學經驗、懂兒童心理學……這些優秀的履歷讓他很快成了家政市場的“香餑餑”。
長期以來,從事家政服務業的主力軍都是“大嫂”“大媽”們,年齡結構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的痛點一直存在。單正浩這樣的高學歷00后加盟,能否為家政行業帶來新氣象?家政學專業如何吸引更多學生、留住學生?
萬億級市場,迎來新鮮血液
“一老一小”是家政服務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支點。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加之二孩、三孩政策的推行,為家政服務業創造了大量潛在需求。統計顯示,我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長期保持在3000萬人左右的規模,而實際市場需求高達5000萬,尤其是高質量家政服務人員緊缺。
在某招聘平臺,記者咨詢發現,不少家政服務崗位月薪在8000元至1萬元,且在家政大類目下崗位更加細分。“比如,這兩年新興的家庭收納整理師崗位人才缺口較大,經驗豐富的甚至月薪過萬元。”南京一家家政公司負責人介紹。除了保潔、保姆、月嫂、維修等基本服務,“上門經濟”催生多元服務項目,上門做飯、上門化妝、代喂寵物等服務場景不斷豐富,家政服務行業發展賽道越拓越寬。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賽爾分析認為,全國家政從業人員缺口巨大,一邊是剛需不斷提升,母嬰護理、老人陪護等細分市場成為家政服務新增長點,另一邊是家政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具體表現為,家政服務從業者主要來源——農民工的總量增速在下降,且職業隊伍總體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低,家政教育培育的學生數量有限,且從業比例還不夠高。
一個變化正在悄然發生。隨著家政服務業步入萬億級市場,不少90后、00后紛紛加入家政大軍,給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專業化、品質化服務正走進越來越多的家庭,家政服務業人才結構也呈現出高學歷、年輕化的新趨勢。
正在揚州市職業大學讀大三的00后女孩顧婷婷還有個身份——一家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這家機構有70多名護工,為近400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當前,她正在與團隊布局社區智慧養老,期待更多年輕人加入。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民生福祉學院黨總支書記孫林介紹,今年7月,學院家政專業第一屆畢業生迎來就業市場檢驗,最終結果令人驚喜:實現100%的就業率!在他看來,取得這樣的成績,要歸功于學院對產教融合環節的“前置”。學院與家政行業緊密合作,共建實訓基地、聯合開發課程、實施“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等創新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我們正在重塑人才培養模式,讓企業學校共同設計一張課程表,入學即入職,盡早把學生放到企業中鍛煉。”
南京師范大學首屆家政學碩士生明年將畢業。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岳嵩介紹,這批畢業生受到廣泛關注,就業渠道十分多元。他們可以去高校擔任家政學教師,也可以進入社區服務機構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家政、家庭關系咨詢等服務,還可以選擇在企業管理領域就業,或者選擇自主創業,開設家政服務公司、家庭教育機構等。
縫合“兩張皮”,推進產教融合
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是促進家政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然而,面對企業旺盛的用人需求,一些畢業生卻停下腳步猶疑不決。“一些學生對行業前景缺乏信心,有人在入學后選擇轉專業,即使到了畢業,也有不少人選擇繼續深造,只有極少數人進入家政服務業。”一名家政專業教師頗為無奈地說。
近日,2024金陵家政科學峰會暨全國家政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理事會在鹽城舉辦,來自全國17個省市的205位學者嘉賓齊聚,共謀家政高質量發展與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
“企業、高校必須深度融合,否則就是‘兩張皮’。”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熊筱燕認為,如果要讓學生在家政服務業有用武之地,必須給他們創造深入這個行業的“臺階”,讓學生及時“入行”,盡早了解市場,最終讓學生與企業實現“雙向奔赴”。
把家政專業學生進入企業實操的時間前移,成為不少院校的共識。南京快易潔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寧介紹,去年,快易潔和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成立江蘇省第一個家政學研究生工作站,并編寫出版家政服務員教材,制定行業標準,深入推進產教融合。
“如果學生畢業后進入崗位,卻發現在學校里學的東西早就過時了,這也是一種教育資源浪費。”廣州宜爾寶家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德毅認為,育人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目前教學內容滯后于行業發展難點仍存在。為了消除學生與行業間的“隔閡”,他促使企業與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合作,共同開發家政專業相關教材,解決當前部分教材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難題。同時,雙方共建實習基地,“讓企業方走進課堂,走上講臺,與學生溝通交流,打消學生對于就職的顧慮。”
“未來,我想用更多新技術給老人一個更舒適的晚年生活。”在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智慧康養專業學生夏雪如正在實訓室內練習自動喂飯機的操作方法。該校黨委書記劉毓航介紹,學校聚焦“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的專業體系,優化專業布局,構建“大家政”專業集群,目前專業集群內全日制在校學生2700多人,并為集群內非家政專業的學生開設家庭教育、母嬰照護、養老護理、家務服務等微專業。同時,拓展“新工科+家政”“新文科+家政”“新醫科+家政”等專業布局,校企共建家政產業學院,培育面向未來的高質量家政人才。
打破偏見,加強政策引導
記者調查發現,家政行業發展當前還面臨兩大困境:一是家政相關專業畢業生流失率較高,二是產業變革流于表面,還不能滿足與家庭深融的需求。
“進口不暢、出口不通,是不少學校家政專業存在的問題。”鐘山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單奕認為,必須結合地域特色、高校特點,幫助學生找到符合就業期望的工作崗位。比如,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江蘇省家庭服務業協會等單位創立產教聯合體——鐘山職院現代家政服務產業學院。學院引入韓國整理收納協會服務技術、課程和師資,并引入AI技術進行收納整理方面的教學。“改進之后,學生學習積極性大漲,對專業發展的前景也豁然開朗。”單奕說。
“小而散”的家政行業如何實現蝶變?去年12月,由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等單位牽頭成立全國家政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目前成員單位有近500家,包括院校106家、上下游企業340家、社會組織行業協會42家等。產教融合共同體主動探索產教融合的途徑和模式,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和品牌塑造等方面開展交流與合作,聯合開展開放型產教融合示范實訓基地中心建設,并進行委托培養、訂單培養以及特色學徒制的學生培養,形成強大合力。
打破年輕人對家政行業的偏見,政策引導是關鍵。丁賽爾認為,相關部門需要出臺系列政策進行引導和保障,優化家政服務從業環境,吸引和鼓勵更多的優質經營主體參與家政服務供給,吸引和教育培養更多更高素質勞動者從事家政服務,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家政服務體系。
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現代康養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軍建議,鼓勵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及相關機構與國外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開展交流合作,提升中國家政行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拓寬國際視野,建立包括初級、中級、高級在內的多層次家政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確保不同層次的家政從業人員能夠有清晰的發展路徑。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