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越勞務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月嫂培訓。攝影:李慶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把手搓熱,手套戴好,倒出精油涂抹到產婦腹部進行按摩,我們用‘八卦展油’法,記住口訣:整手貼腹、左手整圓、右手半圈……”
1月6日,農歷臘月十五,走進海東市樂都區馬廠鄉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月嫂培訓班里,十幾名婦女正在跟隨老師學習產婦產后康復按摩,她們一邊背誦動作要領,一邊跟著老師做動作。
“理論部分我們已在線上培訓完畢,現在進行的是實操培訓。來參加培訓的都是留守婦女,但她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從‘小白’到成為一名初步合格的月嫂,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出師!”培訓現場,已有8年月嫂經驗的老師周曉慶十分負責,她仔細對每一名學員的手法進行調整和糾正。
同一時刻,來自馬廠鄉甘溝灘村脫貧戶劉孝德和李積芳夫妻二人帶好清潔工具,包括噴壺、抹布、磁力玻璃擦等,準時出現在顧客康樂佳苑居民李先生家里,換好了工裝和布鞋后,開始清潔工作。
“以前沒有干過家政,但經過培訓后,我們都掌握了一定技巧。干清掃工作要細心、要有耐心,慢慢就熟了。干完上午這單,下午還有一單已經約好了。”劉孝德說。
歲末寒冬,正值農閑,但樂都區馬廠鄉的村民們卻忙碌不停。
自從成為馬廠鄉村集體控股的眾志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員,經過專業培訓后,以前在外務工的村民們成了專業的技能人員,他們入戶清掃、養老護理、搬家貨運,開啟了務工新機遇。
“十二五”以來,馬廠鄉有1700多戶村民,陸續搬遷至樂都區夢圓居安置區、七里店安置區和裕泰小區等地,從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大山搬遷到城鎮周圍,實現了“搬得出”,但怎樣“穩得住、能致富”是關鍵。
馬廠鄉通過對全鄉勞動力就業狀況調查發現,除了少數村民有種植養殖收入外,全鄉80%以上的村民通過務工獲得收入,但收入低、收入不穩定,季節性波動比較大。
如何才能解決搬遷村民穩定就業問題?馬廠鄉政府瞄準了家政服務市場做文章。
“當前市場對家政服務人員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家政服務人員更專業,但樂都區家政服務人員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十分不足。”眾越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積鵬說。
一頭是“就業難”,一頭是“招工難”。2022年5月,海東市樂都區眾睿志誠企業管理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成功搭建起馬廠鄉村民“就業”和“招工”的橋梁。
馬廠鄉充分發掘富余勞動力優勢、整合各方資源,通過“政府指導+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扶持+企業開發就業崗位”的方式,以資源共享、抱團取暖、內聯外引原則,整合10個村資金、資源、技術,成立眾睿志誠企業管理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下設眾越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眾志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眾誠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三個子公司。
其中,眾越勞務服務有限公司主要針對未就業婦女開辦,通過專業培訓,可提供家政保潔、月嫂育嬰、養老護理等服務;而眾志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則主要為未就業男性提供崗位,可進行勞務服務、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土地整治、建筑勞務分包、建設工程施工等;眾誠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可培訓商務秘書、體驗式拓展活動及策劃、組織文化藝術交流等人才。
強產業,促就業,穩增收,公司成立半年多,通過不斷加強勞務合作,拓展就業門路,擴大就業規模,形成了具有規模化、規范化的勞動服務的優勢產業鏈,使村集體經濟發揮應有價值,還輻射帶動了安置區內其他鄉鎮3000多戶居民,使他們在家門口獲得了一個培訓和務工的平臺。
小小家政業,蘊藏民生大能量。家政服務業既是朝陽產業,又是興農工程。馬廠鄉用家政“小支點”撬動興農“大杠桿”,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大“能量”,也為城鄉更多家庭帶來“穩穩的幸福”。
“由村集體經濟控股的勞務公司開啟了盤活村級勞務市場、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行實踐,一方面有效破解村集體未發揮應有效益、輻射帶動能力弱的難題;另一方面,也給群眾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就業渠道,解決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就近靈活就業問題。”馬廠鄉鄉長李海萍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馬廠鄉構建勞務服務優勢產業鏈,不斷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擴大居家養老和育幼等服務供給,不僅著力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更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質。
今后,馬廠鄉將聚焦搬遷群眾就業扶持,把勞務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舉措,在技能培訓、就業崗位拓展上想辦法,幫助群眾更好地就業增收,助推馬廠鄉全力打造家政服務“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