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鳴謝一起成長的你們。”剛剛過去的6月,陸佳麗很開心地在朋友圈曬出畢業那天穿著學士服的照片、畢業證、學位證和一大堆榮譽證書。之前,她就讀于浙江樹人學院家政學專業,是浙江首個家政學本科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之一。
家政服務業是非常缺人的行業,養老、育幼等領域家政服務需求正在持續增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去年11月的新聞發布會中透露: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過2000萬。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高素質家政服務人員短缺問題尤為突出。
隨著高學歷、科班出身的家政人才走上崗位,這個曾經主要面向農村剩余勞動力和退休再就業職工招聘的行業,正在發生重要的改變
教育部高校網絡教育名師程振偉:
放大家政學本科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漣漪效應”
“你們有多少畢業生,我們都要了。”浙江樹人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家政學系首屆畢業生臨近畢業的前幾個月,就有多家家政機構向系主任陳樂敏“預定”畢業生。作為浙江首個家政學本科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之一,陸佳麗還記得4年前被家政學專業錄取時的情景,父母并不理解:“好不容易上個本科,難道以后去當保姆嗎?”4年后的今天,她的媽媽已經有了新的認識:“這是非常有前景的專業。”
從“難道以后去當保姆嗎?”到 “這是非常有前景的專業”,認知的深刻變化,背后是家政學本科迎著偏見,對接上時代、社會需求風口,乘風破浪、站住腳跟的客觀事實。它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深度聯動的生動注腳。
老齡化社會加速推進,家庭“小型化”已成趨勢,高質量的家政服務需求潛力巨大。傳統家政行業長期存在“低技能、低保障、低尊嚴”的困境,難以滿足現代家庭對健康護理、科學育兒、智能家居管理等系統性服務的期待。家政學本科專業的設立,正是對這一社會痛點的精準回應。它并非簡單培養保姆,而是構建起覆蓋家庭服務生態的學科體系:從家庭照護到家庭營養學,從智能設備應用到法律倫理規范,學生既需掌握專業技能,更要具備人文關懷與創新思維。這種“系統化、規范化、專業化”的培養路徑,讓家政服務從經驗依賴走向科學賦能。
很有可能,越是有偏見的地方,發展潛力越大。有人認為家政服務“低人一等”,有人質疑其“就業前景堪憂”。但浙江樹人學院的實踐卻給出了有力回擊:首屆畢業生尚未畢業即被多家家政機構“預定”,印證了市場需求與專業價值的高度契合。這一現象深刻揭示了一個教育真諦:專業是否“高大上”,不在于名稱的華美或學科的冷熱,而在于能否解決現實問題、回應時代需求。當人們對某些專業趨之若鶩時,家政學本科卻以務實姿態錨定民生痛點,用腳踏實地的行動詮釋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與社會價值共鳴的賽道。
從“不被看好”到“供不應求”,它提供的高校專業設置發展啟示錄“一樣有價值”。當前,部分高校在專業設置上陷入“跟風熱”與“淘汰焦慮”的怪圈。既盲目追逐熱門領域,又過度迷信傳統學科。家政學專業的突圍之路表明,真正有生命力的專業必然扎根于社會需求的土壤。要打破學科壁壘:要鼓勵跨學科融合,要鼓勵“無中生有式創新”,要用社會和市場來檢驗培養成效,打造復合型、面向未來的人才。
家政學本科的崛起,本質上是高等教育主動對接外部需求、破解民生難題的縮影。教育的價值不在于標榜“高大上”,而在于能否讓每個學生找到發光的舞臺。社會的進步也不在于否定傳統職業,而在于與時俱進、迭代涅槃,用專業精神助其破繭重生,賦予其尊嚴與意義。